鉅大鋰電 | 點擊量:0次 | 2019年09月06日
【干貨】自加熱鋰離子電池設計指南
眾所周知溫度對鋰離子電池的性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,溫度過低時由于電解液粘度的增加,SEI膜阻抗增大,石墨負極動力學性能變差,會導致電池的電化學極化增加,極大的降低電池放電能力,例如一輛在23.9℃下能夠行駛105英里的電動汽車,在-6.7℃下僅能行駛60英里左右。
同時低溫充電是十分危險的,會導致鋰枝晶的產(chǎn)生,引發(fā)嚴重的安全問題,因此電動汽車電池組設計方面,電池的加熱和散熱裝置一直是必備部分,加熱裝置一方面增加了車用鋰離子電池組的成本,增加了電池組重量,此外復雜的設計往往會導致電池的可靠性降低,因此一種能夠適應低溫環(huán)境的高可靠鋰離子電池就應運而生。
以往為了提高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,往往我們需要對電解液和電極等做出相應的調(diào)整,以高成本和性能犧牲為代價,提升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。最近研究者們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路,不更換低溫電解液以及電極配比,僅從電池結構入手,通過在電池內(nèi)部極板之間插入涂有聚合物絕緣層的Ni箔,實現(xiàn)了鋰離子電池自加熱功能,能30s內(nèi)將鋰離子電池從-30℃加熱到0℃,而這一過程僅僅消耗5.5%的電池能量。相比于外部加熱帶的鋰離子電池加熱方式,內(nèi)部加熱方式熱效率更高,能夠有效的降低加熱能耗。
近日美國濱州州立大學的Xiao-GuangYang等針對自加熱電池進行了研究,并提出了優(yōu)化改進方案。一般來講,自加熱電池設計是將帶有加熱功能的Ni箔嵌入到軟包方形鋰離子電池的中間位置,試驗中Xiao-GuangYang等在軟包方形電池的中間嵌入了一片厚度為50μm的Ni箔,20℃下的電阻為56.2mΩ,兩側各包有28μm的絕緣包覆層。控制設計原理為,Ni箔的一端與負極相連,另外一段通過一個控制開關與負極相連,外電路與Ni箔有開關的一端相連,在溫度低于0℃時,開關打開,強制電流流經(jīng)Ni箔產(chǎn)生熱量,當電池溫度達到0℃后,溫控開關閉合,停止加熱。由于Ni箔的電阻與溫度呈線性關系,因此可以通過測量Ni箔的電阻來確定電池內(nèi)部的溫度,電池外表的溫度可以通過熱電阻進行測量。
實驗中發(fā)現(xiàn),由于鋰離子電池結構的導熱系數(shù)較低,當電池表面的溫度從-20℃升到0℃時,位于電池中間Ni箔的溫度達到了30℃左右,在電池內(nèi)部與表面之間形成了很大的溫度梯度,這一溫度差異會導致不同電池極片放電倍率的差異,在試驗中發(fā)現(xiàn)在開始加熱10s后,中心部位的極片由于溫度較高,放電倍率達到了9C,而邊緣的極片由于溫度較低,因此放電倍率僅為5C。自加熱過程,由于較大的溫度梯度的存在,對電池的性能產(chǎn)生了不良的影響,同時也導致電池的加熱能耗較大。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電池導熱效率越高,電池的溫度梯度越小,可以使自加熱過程更加高效,耗能更少。為了減少自加熱鋰離子電池的溫度梯度,Xiao-GuangYang等進行了多層Ni箔設計,幾層Ni箔并聯(lián),Ni箔電阻設計使得并聯(lián)后總的電阻值為56.2mΩ,多層加熱片的設計使得電池內(nèi)部的溫度梯度明顯降低,電池的加熱能耗也從4.15%(一層)下降到了3.23%(兩層)和3.03%(三層),這與理論值2.76%已經(jīng)非常接近。Xiao-GuangYang通過自加熱結構的優(yōu)化使得自加熱效率顯著提高,降低了加熱過程的能耗,顯著提高了該技術的實用性,為電動汽車在北方城市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