鉅大鋰電 | 點擊量:0次 | 2022年10月21日
六部委突如其來的一紙通知,令低速電動汽車轉正"夢碎"
六部委突如其來的一紙通知,給依然寄托于低速電動車轉正夢的企業(yè)潑了盆“冰水”。
11月8日,高工電動車從工信部官網獲悉,工信部、發(fā)改委、科技部、公安部、交通運輸部、市場監(jiān)管總局等六部委聯合印發(fā)《關于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》(下稱通知),明確要求各地組織開展低速電動車清理整頓工作,嚴禁新增低速電動車產能,加強低速電動車規(guī)范管理。
具體而言,將從開展低速電動車生產銷售企業(yè)清理整頓、嚴禁新增低速電動車產能、建立長效監(jiān)管機制三個方面來進行。
《通知》由六部委聯合印發(fā),可見,政策層面對于長期以來低速車該如何定性已經達成共識,而從《通知》的具體要求來看,雖然沒有直接宣判“”,但可以肯定的是,此舉將給低速車的發(fā)展戴上“緊箍咒”。不難預見,經歷了多輪內部博弈后,一場圍繞于低速電動車整頓的“血雨腥風”可能全面開啟。
定調“低速電動車”
多年來,國內低速電動車生產和市場規(guī)模無序擴張,生產企業(yè)數量已超過百家,產銷規(guī)模已超過百萬輛。對于這種車該如何定性,就成為政策層面無法繞開的一個命題,而長期以來,由于涉及到太多的層面,因此,低速車始終游離在政策的邊緣,缺乏最終的定調。
幾乎每隔一段時間,社會上、產業(yè)界就會掀起一波關于低速電動車的輿論小高潮,紛紛猜測將低速電動車納入普通乘用車類別的說法,轉正通道即將打開。
夢想甚至一度還照進過現實,2016年,國務院批復五部委的意見稱,對低速電動車行業(yè)將按照“升級一批、規(guī)范一批、淘汰一批”的思路進行管理,其中提出盡快將《四輪低速電動乘用車技術條件》國家標準立項通過并落實成為關鍵一環(huán)。
當年10月28日,國家標準委下達2016年第三批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,四輪低速電動車技術條件就被列入其中。按規(guī)劃,該技術條件將于2018年10月底出臺。
也正是基于此,讓低速車廠家和經銷商歡呼雀躍,以為轉正指日可待。
但誰也沒想到,最終等到的是一盆“冰水”。
在工信部的對外官方新聞中,就能看出政策層面對于低速車的最終定調:低速電動車的無序生產和使用給社會帶來了一系列問題。多數低速電動車產品不符合現行機動車安全技術標準要求,生產企業(yè)不具備機動車生產資質,車輛無牌無證無保險上路通行,嚴重違反現行法律法規(guī)的相關規(guī)定,給道路交通安全和通行秩序帶來嚴重影響。
數據給出了明證,據相關部門2017年統(tǒng)計,近五年全國發(fā)生低速電動車交通事故83萬起,造成1.8萬人死亡、18.6萬人受傷,由低速電動車引發(fā)的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逐年增長,近三年年均分別增長23.3%和30.9%。
為此,越來越多的交通參與者呼吁從源頭上加強低速電動車生產、銷售和使用監(jiān)管,維護消費者權益和公共交通秩序,處理好交通安全與方便出行的關系,加大對非法生產、銷售和使用此類車輛的整治力度,減少安全隱患。這也正是此次六部委能最終達成共識的大背景。
整頓“三大招”
定調之后,如何整頓,六部委給出了明確的工作思路:
一是,開展低速電動車生產銷售企業(yè)清理整頓。清理整頓分為三階段,先是摸清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(yè)的基本情況;其次,對于借用《公告》許可或特種車輛生產許可名義超范圍生產銷售低速電動車的企業(yè),要整改,對無營業(yè)執(zhí)照要依法予以取締;最后省級人民政府負責制定實施清理整頓計劃,依法清理不達標生產企業(yè)和產品。
二是,嚴禁新增低速電動車產能。要求各地人民政府要嚴格執(zhí)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停止制定低速電動車相關鼓勵政策,停止核準或備案低速電動車投資項目,停止新建低速電動車企業(yè)、擴建生產廠房等基建項目,停止新增低速電動車車型等。
三是,建立長效監(jiān)管機制。要求各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地區(qū)具體情況制訂在用低速電動車處置辦法,研究設置一定時間的過渡期,通過置換、回購、鼓勵報廢等方式加速淘汰違規(guī)低速電動車在用產品等。
從上述工作思路來看,顯然從源頭上堵死了低速車產能新增的源頭,在此基礎上進行整頓,不至于對整個行業(yè)帶來致命性打擊,留了一定的緩沖和過渡期。
但可確定的是,對于國內現有的低速車企業(yè)而言,轉型將是面臨的最為緊迫的問題,誰的速度更快,誰的力度更大,誰就有可能逃離被清洗的命運。
低速車轉型“樣本”
事實上,面臨政策此前的不確定性,包括河北御捷、陸地方舟、山東麗馳等一部分低速電動車企業(yè)早就開始做“兩手準備”,調轉船頭向高速電動車市場升級轉型。
河北御捷、陸地方舟等現已經轉型至新能源汽車領域,并成功推出了純電動轎車產品,為更多低速電動車企業(yè)的轉型升級之路帶來了啟發(fā)。
雷丁汽車、山東麗馳新能源等低速電動車企業(yè)通過兼并、收購、合資等方式重金加碼新能源汽車業(yè)務。其中,雷丁汽車不僅通過收購獲得了大巴、特種車等生產資質,今年上半年還投資了200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。山東麗馳也已獲得新能源專用車生產資質。
業(yè)內分析認為,低速車的整頓會倒逼新能源汽車的發(fā)展,給A00級微型電動車在城鄉(xiāng)地區(qū)滲透創(chuàng)造更大機會。
以御捷為例,其更名領途之后,重點針對的就是此前低速車產品的升級,在今年9月的品牌發(fā)布會上,其就一口氣發(fā)布了五款小型電動汽車產品,包含兩款A0級和三款A00級產品。
對于御捷的全面“變身”,領途汽車董事長張立平明確表示,其將堅持專注小型電動汽車發(fā)展戰(zhàn)略。重點推進“一小二不三能”工程:
“一小”就小型電動汽車系列化產品,“二不”就是不依賴國家充電樁、不依賴補貼,“三能”就是能夠支撐電池包快換的系列化產品,能夠支撐電池包快換的技術裝置,能夠支撐電池循環(huán)利用的模式創(chuàng)新。
御捷的轉型堪稱“標本”,而對于超百家的低速車企而言,能否像御捷一樣在這場山雨欲來的低速車整頓當中轉身,將直接決定未來“生死”。